校地合作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合作交流 > 校地合作 > 正文

海宁市-东方学院校地合作推进会召开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23-06-02

本网讯5月31日,海宁市-东方学院校地合作推进会在海宁召开。校党委副书记、校长钟晓敏,海宁市委副书记、市长许红莲,海宁市委常委、常务副市长王一鸣,海宁市副市长万成兆出席会议。海宁市相关部门领导,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东方学院负责人参加会议。

钟晓敏指出,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之一,东方学院自2010年9月搬迁至海宁以来,校地合作逐步深入,走出一条“引教向产”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。为更好深入推进校地合作,他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三点建议:一是高位推进、多方联动,深化校地战略合作内涵。在继续深化海宁与东方学院合作的同时,积极推动浙江财经大学加入合作领域,扩大校地合作范围。坚持目标导向、问题导向,“清单化”梳理重点任务。加强沟通协调,建立定期互访交流制度,协调解决各项问题。二是深入对接、广泛合作,实现校地共建共享共赢。双方要围绕人才培养、校地合作等,加强沟通衔接、加大工作力度、创新体制机制,以高水平合作共建带动校地合作迈向新的更高阶段,打造校地合作共建的“样板地”。三是精准供给、周到服务,真正做到办实事解难事。校地相关部门要加强硬件配套、创优服务水平、营造良好氛围,以最大的诚意、最优的服务,落实好深入实施“入海计划”。进一步深化“办学对接、教学对接、学科对接、服务对接、人才对接和文化对接”六个对接行动。

许红莲强调,上一阶段校地合作已取得一定成绩,交流互动形式日益多样,东方学子融入海宁机会日渐增多,下一阶段主要做好五个方面工作:一是合作体制机制进一步深化。校地双方要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,委员会办公室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,抓紧推动签约项目落地见效,同时储备谋划更多优质项目。二是战略合作再深化。依托已成立的研究院和智库等载体,充分发挥东方学院人才荟萃、智力密集等优势,加快推动海宁产业优化。三是产教融合再深化。围绕“142”产业集群,精准实现人才供给对接,全方位赋能海宁产业发展。四是协同创新再深化。双方要在人才培养和校地合作等方面下功夫,聚焦校、政、企各方主体需求,加快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,真正实现人才链、教育链和科技链联合发展。五是校地共建再深化。坚持“校园外的事情政府办”原则,以钱塘国际新城建设为契机,推动长安镇能级提升,增强区域人才承载力。加快杭海城际西延、下沙-长安市域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,深化市中心医院与省人民医院合作,提升学校周边服务与环境。

东方学院负责人代表校地合作委员会作工作回顾总结,详细介绍了校地合作工作总体开展情况及下一步工作安排。校地合作委员会工作机构负责人进行了专题汇报。

会上,东方学院分别与浙江万物工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、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,海宁市发改局,长安镇人民政府和海宁市供销总社签订了《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合作协议》《共建海宁研究院协议》《大学生创业园合作协议》和《“海宁农珍”品牌建设合作协议》。

(通讯员 田宇广 摄影 洪杨)

  •  
    地址: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学源街18号       
  •  
    电话:0571-86732373
  •  
    邮编:310018

ICP备案号: 浙ICP备05014573号-1  浙公网安备:33011802000515号